發表文章

2017.10.18 縈繞心中的傷痕 - 關於自殘

「若不是痛到一個極限,沒有人會這樣傷害自己,以證明自己仍然存在。」 「總會好的,當心裡破洞的儲愛槽被填滿時,她就知道活著比甚麼都好了。」 雖然這是一條漫長的重建與療癒之路,但我相信,一切都會慢慢好轉的、都會好起來的。當黑暗褪去、曙光乍現,太陽就會出來了 --- 摘自 網路文章 --- 這段日子,朋友手臂上的傷痕總縈繞在我心中。 也因此多了解了一些以前沒有想過的事,嘗試在這裡把重點記錄下來。 <講在前頭> * 自殘\自傷的人,通常都不是要自殺。 => 當然還是有一些可判斷的方式,但大部分自我傷害的人,其實就是在跟生活掙扎,更想要活下去,可是又不知如何是好,恰巧進行了這個方式。 => 這樣說可能有點哲學,但自我傷害有時是當事人選擇幫助自己繼續活下去的方式。 => 於是,可以 先暫時放下「他\她想要自殺」、「他\她可能會死」這樣的擔心。將有助於了解當事人發生了什麼事。 * 自殘\自傷的人不是瘋了,他們不會不知道自己正在從事的行為,也不會愚蠢到不知道這個行為的危險性。 => 所以不用去講:「你這樣很危險耶!」、「為什麼不好好愛惜自己、你這樣父母會難過!」...  這類的語句只會讓當事人感到內疚,但無法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關於原因> * 行為背後一定有其重要的原因! => 我曾經疑惑,這樣難道不痛嗎? 平常不小心扎傷我都要叫一下了,還是什麼特殊體質更能承受疼痛? => 如果跟我有一樣的疑惑,或許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是否意味著還有一種比「疼痛」還要痛苦的東西在折磨著他們? 縱使我們不確定那是什麼。 => 所以,任何出口的語句,請務必帶著這樣的信念。當事人絕對比我們更知道背後的原因,縱使可能不說。縱使無從得知,也不代表我們更懂。 => 補充一下,不是要大家設法幫當事人把原因找出來,會用這樣的方式抒發,背後的原因一定不會是你我簡短幾句話可以解決的,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帶著自我直覺的判斷來看這件事。 * 可能是心裡的痛苦、難過無法承受、難以掌控,相較身體的痛反而能夠掌控。 => 有種說法是心裡的苦無法消失,但身體的傷看得到摸得著,相對得以掌控。 * 當心理的痛苦、難過到了個極致,

主題式寫作(5) 不同的語言文字,帶我看到新的世界

圖片
「啊啊,樂樂看阿姨,喬喬不要玩,好,這邊這邊~~」 「來~要拍照囉!一、二、三,耶!」 「啊啊,妮妮不要哭~~~」 要一群小孩一起拍照真的是件超困難的事... 朋友的女兒妮妮是個超討厭拍照的孩子,大家一喊"YA"彷彿就是她的哭泣按鈕,屢試不爽! 十張大合照裡面有九張都在哭,一張是正準備要哭。 有時都在想,小孩到底在崩潰什麼,我們到底在瞎忙些什麼,如果此時有個空拍機,把眼下的大人小孩都拍起來,還真是個有趣的畫面。 前幾天是妮妮的生日,在朋友的臉書照片中,不意外地看見她在蛋糕前哭泣吶喊的小臉。 然而讓我意外的,是底下的註解: 「這就是妮妮啊」 這句話讓我有了不同的看見。 是啊!這就是孩子的樣子,拍照不一定要開心比YA,她有她的狀態她的情緒。 如果一心想著怎麼讓孩子就範,想著她為什麼不配合,心情肯定很焦慮,這也不難想像。 拍照,到底是為了記錄真實的狀態,還是一個完美的樣貌? 她不是個胡鬧的孩子,也有她開心的時刻,就只是不喜歡拍照。 如果再多了解一點,才兩歲的孩子,也曾經因為拍照有著不好的經驗。 曾經為了拍一張開心的全家福,配合著攝影團隊的時段,可能是在孩子想睡的時刻,或是其他精神情緒不佳的時刻,攝影師不斷地在眼前喊YA,不斷用各種玩具吸引她的注意力,對一個當時才一歲多的文靜孩子,這樣的外在刺激有點超過她的負荷了。 從那時開始,她就不喜歡拍照了。 好在,她有個很棒的媽媽,了解她的個性,接納她的狀態。 「這就是妮妮啊」簡單幾個字,也帶著我們接受了妮妮的真實狀態。 我們一樣拍照,因為想記錄大家相聚時刻,但也因為了解,盡量不去喊YA去勾起她不好的回憶。 (不過這才發現拍照喊YA居然已經是身體的習慣不自覺就會衝口而出,講到身體的習慣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之後,每當兒子哭泣吶喊、倒地打滾.... 我想到妮妮媽媽的話,心中跟著出現這幾個字「這就是嘻嘻啊」(嘻嘻是兒子的小名) 語言真的有種神奇的力量,當我心中出現這幾個字時,縱使我一樣心煩、一樣焦慮,但也多了份因接納而產生的安定。 好吧~ 這就是孩子,這就是我兒,他現在就是不爽。 然後我莫名地就把自己慢了下來,想著那些育兒書籍教導我的同理、情緒反映、溝

主題式寫作(4) 當媽媽好難!! 談媽媽心中的各種矛盾與糾結

圖片
時間又到了下午五點,我開始有點坐立不安,要想辦法讓手上的事情盡快完成, 不管是否完成,也只能趕緊做個段落,交代一下,然後趕在 五點五十 離開公司! 六點以前 搭上公車! 六點十分 抵達捷運站 六點二十 抵達停車場 開車! 六點半以前 抵達托嬰中心 接到快滿一歲的兒子 完成任務! 跟老師了解一下今天的狀況後,可以暫時鬆一口氣, 而今天小子剛吃了點東西,在車上又睡著了。 心中竊喜,不如就去附近賣場吃個晚餐再回家吧! 停好車,小心翼翼不要驚動睡覺中的小天使,將他抱上推車。 開心點了一份久違的牛肉麵,殊不知這是慘劇的開始... 才吃不到兩口,小天使就起床了,瞬間變成小惡魔,在推車上大哭! 怕影響其他客人,我只好把碗往桌裡推一些,將他抱起來走動安撫著。 正當我覺得他靜下來,想說坐回來休息一下, 說時遲那時快,這小鬼突然用力從我身上站起來,往前去拉了那碗牛肉麵!! 嚇得我趕快把他拉回來,但湯麵還是灑了我一身,也濺了一地。 趕快看看孩子有沒有被燙到,好險麵已經不燙了,但我的白褲子當場成了花褲... 看來晚餐也沒得吃了,還得先安撫小子,並跟店家賠不是。 在路人的側目中,我只想快速離開這邊。 真的覺得自己好狼狽! 在有了孩子之後,氣質與優雅離我遠去, 這樣狼狽的各種場合已經司空見慣... 不肯回家的孩子在超市門口的地上打滾、 不肯走路的時候在各種場合哭著喊抱、 下雨天雨傘飛掉跟小孩一起淋雨回家、 東忘西忘的每次出門又折返或是被老師打電話說缺東西、 .... 看著自己沾著牛肉湯的白色褲子,還有驚魂未定哭泣中的兒子,欲哭無淚。 想著成為媽媽後的每天,突然覺得好累好累.... *** 那年肚裡還懷著小的,妳住在四樓的公寓裡,每天樓梯上上下下。 大的上了幼稚園,下課總想著要讓她先去哪等一下,等下班再帶回家。 每天往返家中、公司、幼稚園、爸媽家、孩子的同學家... 一回家就開始張羅著晚餐,趕在八點老公回來前把晚餐準備好。 婚前很少下廚的,婚後烹飪這件事好像每個妻子天生就要會一般,只好硬著頭皮找些食譜來研究。 而即將入院待產之際,老公又出差去了。 好在爸媽能幫忙,下午幫姊姊洗完澡,跟爸媽一起搭計程車,經過醫院,媽媽

主題式寫作(3) 我的時間哪去了?? 談新手爸媽的調適 - 「超級嬰兒通」讀書心得

圖片
關於照顧嬰兒,雖然已經很多朋友提供了各式心法,我也自以為做了許多準備。 但我只能說,這些準備都還是住在粉紅泡泡裡的紙上談兵, 當這個小傢伙活跳跳來到這世界上後,我們才來到血淋淋的戰場! 然而在醫院或月子中心不管再不舒服(上痛下也痛、身體好像不是自己的...),也都還有專業醫護幫忙。 真正的考驗,回家後才開始! 嬰兒心情好的時候一切都很美好,嘰咕嘰咕逗弄著他,小子也跟著咯咯笑,此時幸福指數飆升,覺得什麼都值得。 一轉眼,這軟綿綿的小子一下子哭了起來,才剛餵飽、尿布又沒濕, 原本一起在粉紅泡泡裡的不管是爸爸阿公阿嬤叔叔阿姨朋友,這時都會特別有默契地看向一個人 -「媽媽」,彷彿媽媽天生就該知道要怎辦。但,我才認識你幾天,怎麼知道你在哭什麼? 每次遇到嬰兒哭,我就好像拆彈小組,背負著眾人的期望,小心翼翼想著要剪哪一條線好。 一個不小心剪錯了,不只嬰兒炸彈,還有爸媽(新手公嬤)炸彈也會跟著爆炸! 好不容易炸彈危機解除,老母我眼皮超重,但大爺怎麼樣都不肯睡覺,咿咿啊啊的我又無法對你生氣。 當嬰兒終於進入夢鄉,最痛苦的是深夜時分,三四點我也正要進入熟睡階段,最不想聽到的聲音又出現了,隊友要上班(突然好羨慕這個光明正大的理由),閒閒放產假的媽媽只好掙扎著起來餵食。 我的人生從這一刻開始,才認識什麼叫做「失去自由」!(抱頭) 我很幸運,回娘家有媽媽協助,讓我在白天的時候可以補眠。 但如何面對「嬰兒哭泣時的自我焦慮」與「自己消失的時間」,是我兩大困擾。 隊友希望我效法美國教養專家「百歲醫生」育兒法,幫嬰兒配合大人時間調整作息,簡單來說就是盡量以四小時為單位吃睡,時間不到就算他哭也不要給他吃,免得可能喝不完這次準備的奶量,下一餐也不知道要吃多少,試著定時定量。且要讓嬰兒養成哭不會有人抱,不哭才會有人抱的習慣。作息調好了,大人也比較好安排自己的時間。不過這中間在面對孩子哭泣時心裡難免掙扎,在媽媽的內心小劇場中覺得自己好殘忍。 醫生們則推薦「親密育兒」,讓大人以嬰兒為主,體察他的需要,想吃就餵,想睡就睡,常常擁抱,建立跟嬰兒的良好依附關係,養出充滿安全感與愛的小孩。但這樣的方式對我又有點太過黏膩,不太適應。 (關於這兩派的育兒法,網路上應該滿容易找到更多資料,我就不在此贅述) 這時朋友推薦我看了「超級嬰兒通」這本書。 書中提到的方

主題式寫作(2) 在成為父母之前 - 「童年會傷人」讀書心得

圖片
之前聊完了 為何要生小孩 ,時間走著走著,一個小生命就這樣入住了我的身體。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就不在此贅述我的家庭狀況,但我相信每個人的原生家庭都有一定的影響。 我不排斥有孩子,只是想讓自己有多點思考與選擇。 如果真的要迎接一個生命,我唯一不想的,就是複製母親的經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此,在有孩子前,我讓自己做了點功課。 若無法了解自己的童年,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我很難安心成為一個母親。 當時我看的是「幸福童年的秘密」,作者是Alice Miller,她在兒童心理學的領域上是一位重要人物。 系列的書還有「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祕密」、「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 其實Alice的書是有點...,不能算偏激,但看多了有時會覺得有些不平衡,似乎有點把責任都歸咎到父母身上。 但了解她的成長背景後,想想在三十年前可以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多不容易,很挑戰當時的社會價值觀。 也稍稍可以理解為何要舉出這麼多事證,來讓大家知道:「孩子,這不是你的錯,你是值得被愛的。」 這段理解,療癒了當時的我。 而在整理心得要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發現有更新的書值得推薦:「童年會傷人」。 因此我比較推薦大家看這本,把重點混和自己的心得整理如下: 1. 沒有人在完美的家庭下長大,我們或多或少都還帶著童年的傷,不一定要嚴重到家暴性侵才會影響到孩子,可能短短一句「為你好」的決定就足以讓人受傷。如果你也曾受困於要成為好孩子的枷鎖中,這本書必讀! 2. 家庭傷害不是從你開始,帶著這樣的痛,可能影響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然而,父母也曾是孩子,他們可能也被他們的父母影響著。 很多給予孩子與自己的壓力,也只是不知道可以怎麼做而產生的應該,不是故意的。 但這一切循環都可以從「我們」開始改變! 3. 「覺察」是每個改變的第一步,「盡力」成為「有意識」的父母,就能帶來改變! (本書還有提到孩子的教養可以怎麼做,就容我在後續的文章再來補充分享了。) 好好回顧自己的童年,了解到每個父母都曾是小孩,試著以不同角度去看父母的學習與努力。 再看看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疼惜她的辛苦與努力,好好擁抱她。 「孩子,是一份獨一無二的喜悅,不用成為父母的期待。」 「父母,有照顧孩子的責任,卻不需要把孩子的選擇視為自己的成敗。」 也因此我能以更柔軟的心態看待可